晴時多雲

核三除役邁入零核電 核能學會:備載容量率預計下降約3%

2025/05/19 12:42

〔記者林曉雲/台北報導〕核三廠二號機於5月17日正式除役,我國結束近半世紀的核能發電歷程,邁入「零核電」時代。不過,中華民國核能學會今(19)日舉辦「非核家園!然後呢?」記者會,清華大學退休教授李敏表示,依能源署統計,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去年占比11.9%,距離今年「綠電占比20%」政策目標有顯著落差,核三廠除役後,將失去95萬瓩的穩定發電容量,備載容量率預計下降約3%,台電雖已規劃新增燃氣機組接替核電空缺,但能源結構將進一步傾斜至燃氣,對碳排放、能源自主與發電成本帶來挑戰。

李敏表示,全球有417部核能機組在運轉,160部運轉超過40年,35部超過50年,政府要做的事是讓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至60年。核電機組執照更新工作總期程估2年,每個電廠所需經費100億至150億元,延役後提供每年300億度成本穩定的無碳電力。

李敏指出,核能發電為可調控基載供電設施,燃料體積小、重量輕,運輸貯存方便;一次添加燃料,可長達18個月,提供國家能源安全所需的韌性,核能發電燃料鈾的採購成本占總發電成本比例低,發電成本穩定,核電廠一旦興建完成,其發電成本較不易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,核能發電不靠燃燒產生能量,故發電時不會造成空汙與排放二氧化碳。

生態節能資深講師黃其君表示,越來越高昂的綠電電價並未提升環保,反而加重弱勢負擔,相較工業重鎮加拿大安大略低碳核綠並存,住宅及產業電價低到每度折合台幣2.1元、1.15元,我國卻陷入電價高、環境破壞重的困境,偽綠能模式無法永續,卻侵害原民及農漁等在地權益。

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指出,電力供應穩定性直接關聯企業投資信心與產業韌性,能源政策若缺乏中長期彈性與多元化準備,恐影響台灣整體競爭力。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楊家法強調,台灣應在減碳與能源安全雙重目標間取得平衡,並推動務實且具社會共識的能源規劃路徑。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 點我下載APP  按我看活動辦法

核三廠二號機於5月17日正式除役,我國邁入「零核電」時代。不過,中華民國核能學會今(19)日舉辦「非核家園!然後呢?」記者會,就能源轉型的挑戰與機會進行深入討論。(記者林曉雲攝)

核三廠二號機於5月17日正式除役,我國邁入「零核電」時代。不過,中華民國核能學會今(19)日舉辦「非核家園!然後呢?」記者會,就能源轉型的挑戰與機會進行深入討論。(記者林曉雲攝)

核三除役邁入零核電時代,清大退休教授李敏表示,全球有417部核能機組在運轉,160部運轉超過40年,35部超過50年,政府要做的事是讓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至60年。(記者林曉雲攝)

核三除役邁入零核電時代,清大退休教授李敏表示,全球有417部核能機組在運轉,160部運轉超過40年,35部超過50年,政府要做的事是讓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至60年。(記者林曉雲攝)

載入中
OSZAR »